
BIM,施工管理的革命性創新
來源《交通旅游導報》記者 岑琴 通訊員施勤偉
在嘉善地界,一座大型樞紐——洪溪樞紐剛開始“起步”,作為杭州灣跨海大橋北接線二期工程的控制性工程,該項目涉及8 條匝道立體交叉;地下有12 處交叉管道(包括西氣東輸等國家級管網);施工貫穿多條地方道路、河道;5 處上跨申嘉湖高速…… 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然而這幾天,隨著BIM 技術主體工程建模的完成,項目部人員對于工程的順利、精準推進越來越胸有成竹。
所謂BIM(全拼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它是以三維數字技術為基礎,集成了建筑工程項目各種相關信息的工程數據模型,是對工程項目設施實體與功能特性的數字化表達。該技術被認為是引領整個建筑領域技術革新大勢所趨的代表技術。它可以把上億個數據疊加成一個模型,工程建起來后是怎么樣的,建造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什么問題,關鍵環節如何銜接,質量數據是否達標都可以全過程控制,計量也由原本“做加法”改為“做減法”,從而大大提高了工程的精準施工程度。
“BIM 能夠根據3D 模型自動生成各種圖形和文檔,而且始終與模型邏輯相關,當模型發生變化時,與之關聯的圖形和文檔將自動更新;設計過程中所創建的對象存在著內建的邏輯關聯關系,當某個對象發生變化時,與之關聯的對象隨之變化?!焙橄獦屑~工程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前我們是‘施工圖紙不離身’,有了BIM后,我們只需要隨身帶著iPad 去工地就可以了。一些重大工程的樞紐涉及的交叉點很多,過去如果有設計錯誤,只能在施工過程中發現,現在對照三維模型碰撞檢查設計圖紙,施工交叉點是否能精準地吻合就可提前預知;甚至我們把關鍵性構件掃描輸入系統生成模型,今后拍下照片傳到系統,尺寸是否合格,質量是否達標都能得到自動分析……BIM 開啟的是交通建設精準決策、精準控制、精準核算的全新思路和模式?!?/span>
雖然在我省交通行業,BIM尚屬起步階段,應用的工程也屈指可數,但是隨著樂清灣跨海大橋、富春江船閘擴建改造等重點工程的“嘗試”,工程實效體現明顯。這種應用科技手段實現品質管理的革命性創新思路也逐漸得到各方認同。
在富春江船閘擴建改造過程中,下閘首消力池、節制閘下游護坦在結構搭界處有缺口,平面圖紙比較難發現這個問題,但用BIM 馬上就發現了。技術人員結合模型分析,指揮部還有效地統計了老船閘改造前后的工程量大小,直觀比較改造方案的有效性,節省人力測量成本和時間,為工程計量提供了可追溯的基礎資料。在中底板-右閘墻-回填區這一工序上,通過500 多項的澆筑塊對比準確定位關鍵線路,關鍵工期至少提前了45天;計量誤差率更是控制在了6%以內。
通過“信息追溯”,樂清灣大橋每一榀節段梁的實時狀態得以精確定位,細致到這塊梁板的鋼筋來源于哪里,是用哪臺機器進行加工生產的?!芭鲎布m錯”功能,解決了實際施工和設計施工不重合的問題多達81 處。在施工前期,BIM 平臺對施工進程的精準測算和過程預演使項目部減少了一臺架橋機的投入,幫助項目施工團隊準確決策,節約成本近2000 萬元。
今年,交通運輸部出臺《交通運輸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鼓勵應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新技術。而據了解,我省除施工階段外,設計階段也準備全面引入BIM,以實現精準設計,以及設計與施工的無縫銜接。